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一级片,AAAAA日本无码人妻,天天一级毛片免费观看,一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,日韩无码一级二级,全程免费的特性一级毛片,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,最一级黄片美国百花视频在现观看,国产一区精品在线免费看

首頁 > 宏觀 >

成為媽媽,一道人生主觀題還是社會客觀題?

2023-05-23 10:05:21 極目新聞

生,還是不生?面對這道“孕”算題,當代青年的態度絕非簡單的二元論。


(資料圖)

盡管一些年輕人把“不婚不育保平安”當作口頭禪,但他們中的不少人對于成為父母并不抗拒,只是,“它不是人生的必選項,需要謹慎對待?!?/p>

近日,人民智庫發布的《中國公眾生育觀念調查報告(2023)》也對此作出印證——他們向20歲以上的中青年收集回2318份有效調查問卷,結果顯示,“理想子女為兩個孩子”(44.26%)是當前中青年群體的主流心態,還有39.30%的受訪公眾選擇“1個”,6.95%的受訪公眾選擇“3個”。

在對生育懷有憧憬的另一面,“不敢生”的現實困境仍不容忽視。目前,生育意愿轉化為實際生育行動有不小的“折扣”。

2022年,中國人口第一次出現負增長。同期,生育補貼、購房優惠、發展托育服務、允許非婚生子女落戶等一系列政策落地。

與此同時,近年來,不少探討生育困境的豆瓣小組涌現,如“生育焦慮抱團取暖”、“生育親歷者同盟”,等等。

當“80后”“90后”自覺或被動地延遲生育,當“00后”高呼生育自由,不同的行為背后指向的卻是同一種恐懼——恐育。

對于生育,年輕人到底在害怕什么?距離生育友好型社會,我們還有多遠?

失控的身體

宮口從一指開到十指,在醫院痛苦地挨過20多小時后,兒子降生,李想沒有喜極而泣,也沒感到興奮和幸福,腦海里唯一的念頭是“終于結束了”。

去年11月23日,30歲的李想升級為母親。這是30歲前,她極為恐懼和抗拒的角色,直到生育那一刻,這種恐懼也并未消散。那時的她不喜歡孩子。

李想是一位在深圳打拼的潮汕女性。對她而言,加入生育大軍是無法承受不育后果的妥協,“擔心我未來會后悔,擔心夫妻關系經不住沒有孩子的考驗,也擔心周圍人的聲音和社會目光?!痹诶钕肟磥?,選擇“丁克”意味著要進行無窮無盡的解釋,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決心。

從小到大,在游樂園,李想從不玩刺激的游戲。她只喜歡旋轉木馬一類的溫和游戲,“我清楚自己能夠駕馭它,它也足夠令我快樂?!钡髞恚谡煞虻墓膭钕拢L試了一次過山車,“玩的過程很害怕、難受、甚至有點后悔??墒悄且淮?,當我走出游樂園,我覺得自己沒有白來,這場體驗足夠豐富。”

人生仿若一個巨型游樂園。李想覺得,生育就像坐上一場過山車,困難重重、心跳加速,可也會有神奇快樂的意外體驗。

李想認為自己沒有天然的母愛。但在和兒子的朝夕相處中,她一邊崩潰,一邊得到治愈,母子間的情感連接愈加緊密,“我好像慢慢養成了母愛,他笑的每個瞬間,我都忍不住驚嘆怎么這么可愛?!?/p>

只是,李想對生育的恐懼并沒就此泯滅,“我原本就把生育想象得很難,現實確實如此?!鄙埃钕刖蛽鷳n自我的失去,“健康、時間、精力、金錢,現在,我都一樣不落地付出了。”

生育后,李想脫發嚴重

生育后第三個月,李想變得脫發嚴重,“洗一次頭發,掉一大把。”她為此剪了齊肩短發,“媽媽群里,還有新手媽媽因為脫發太嚴重去剪了寸頭?!彼杏X身體失控了,“恥骨分離、肋骨外翻、盆骨寬大、膀胱膨出……”盡管體重已恢復到生產前的98斤,但李想發現過去的褲子、裙子都穿不上了,走路也變得不順暢。同時,乳腺炎反復發作,有幾次高燒不退,“連抬手都痛”。

身為互聯網原住民,“00后”女孩晶晶更早就意識到生育給身體的傷害。她從高中起接觸微博,在網上看見不少女性分享生育后的種種變化,有人身材走樣、有人大面積脫發、也有人一夜之間長滿妊娠紋;大二時,她上了一門名為《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》的選修課,接觸到女性主義,也關注起十余位女權博主。

一位在上海打拼的博主分享的生育經歷對晶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。生育前,這個都市女性看過很多婚育相關的書,向母親詢問生育的經歷,和丈夫一起攢足50萬元的可支配資金。她原以為自己為生育做足了準備。然而,32歲的她剛懷孕3個月,孕期蕁麻疹發作的痛苦就令她難以承受。當這個“80后”決定提前兩個月剖腹產、緩解痛苦時,卻最先遭致母親的不理解,也是那時,她才知道母親孕期也得過蕁麻疹,“但她母親覺得那是不值一提的小事?!?/p>

順著網線,在“00后”面前,婚育的神秘面紗由此提前揭開。成為母親的經歷有鮮明的個體差異,盡管社交媒體上有時也會出現一些女性分享自己順利的生育體驗,但這無法抵抗晶晶對生育的恐懼,“我害怕不確定性,也不覺得自己會成為幸運兒?!?/p>

后來,晶晶才知道自己就是“難產兒”。由于側切生育,母親有嚴重的產后漏尿,“她不敢跑步,一跑起來,就會漏尿。”可每當晶晶問起,母親總是輕描淡寫,“她覺得那是女性天然被賦予的責任。”

晶晶被這些“恐怖信息”勸退——盡管她并非堅定的不育主義者,但對生育始終懷有恐懼。這種恐懼有辦法消解嗎?晶晶期待社會給予孕齡女性足夠的關注,做好孕前、孕期及產后輔導,“不只是關注身體健康,免費做好體檢回訪,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應對,還要提供心理輔導的幫助。”

職場人的育兒難

生育后,李想既要應對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身體,也要終日面對一個“高需求寶寶”——“夜晚很難哄睡,白天你一刻也不能忽視他,要一直陪他玩、和他說話,如果你去做其他事,他就不樂意了?!?/p>

李想的睡眠變得碎片化。晚上,兒子可能一小時醒一次。于是,她不得不一晚醒來六七次,喂奶、換尿不濕、哄睡……“可有時候,無論怎么哄,他就是哭鬧,你找不到原因,很崩潰?!崩钕氡粴獾门拇蜻^寶寶幾次,“把他打哭了,可問題還是沒辦法解決?!?/p>

照顧兒子的前三個月,李想常常邊吃飯邊掉眼淚,禁不住質疑自己“為什么要生孩子?”

兒童醫院人滿為患

兒子一生病,李想更憂慮。她每月要帶寶寶去醫院至少三次,“除了定期打疫苗,寶寶會時不時感冒、拉肚子、長蛀牙?!?月初,剛嘗試斷奶的第三天,兒子就開始感冒,咳嗽、流鼻水、發燒。她帶著兒子去兒童醫院掛急診,“前面排了一百多號,等了三四個小時都看不上病?!崩钕胝f,兒子不會咳痰、也不會揩鼻涕,看著他難受的樣子和人滿為患的診區,自己更焦慮。

李想覺得,增加兒科門診數量、完善婦幼醫療服務體系是緩解育兒焦慮的關鍵。在浙江,《浙江省兒童醫療服務發展行動計劃(2021—2025年)》也正致力于化解兒童醫療的緊張局面。該計劃明確,將加強兒科資源合理布局,健全以兒童醫院(婦女兒童醫院)為核心、綜合性醫院(含中醫醫院)兒科為支撐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的省、市、縣、鄉四級兒童醫療服務體系。

除了供不應求的醫療服務,擺在李想面前的,還有雙職工家庭的托育難。隨著李想回歸職場,婆婆來到深圳幫忙帶娃。“她年紀大了,身體吃不消,白天需要精力帶娃,晚上我們只能自己管?!爆F在,李想和丈夫約定各管半場——做公務員的丈夫負責上半夜,晚上7點下班的李想負責下半夜。

只是,當睡眠時間被無限壓縮,必然影響第二天的工作狀態,李想也不確定自己和丈夫能堅持多久,“只能走一步、看一步。”

各地政府正在積極推進普惠托育服務,其中,北京、上海的做法值得借鑒。2022年發布的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》明確,加大托育人才培養力度,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在滿足3-6歲幼兒入園的基礎上,利用空余學位開設托班招收2-3歲幼兒。上海則對推進托幼一體化進行了專門立法,于2022年制定《上海市學前教育與托育服務條例》,以此統籌學前教育與托育服務。目前,上海全市近1000家幼兒園開設托班,占全部幼兒園的60%。同時,上海表示,所有幼兒園尤其是公辦幼兒園,都要做到托班“應開盡開,能開盡開”。

在全國各地,一些公司自發鼓勵員工帶娃上班,廣東省也進行了創新的探索嘗試。今年初,廣東省發布《關于推行“媽媽崗”就業模式促進婦女就業的實施意見(征求意見稿)》,提出在全省廣泛開發“媽媽崗”,主要用于吸納法定勞動年齡內對12周歲以下兒童負有撫養義務的婦女就業,工作時間、管理模式相對靈活,方便照顧工作和育兒。

職場障礙

5月18日,產假結束、返崗的第一天,李想少了6位同事。她在這家互聯網公司工作近兩年,從入職那天起,裁員風波就不斷。

“部門原先10個人,現在只剩下4個?!崩钕氩聹y,自己是因為生育而進入保護期才得以留下,可她依舊迷茫,“部門的正式員工編制只有3個,相當于現在多了一個人?!?/p>

人員縮減的同時,工作量與日俱增。過去,她常忙到晚上10點下班,現在更忙了。重回職場的她既想好好表現,又顯得力不從心,“長期缺眠讓我腦子不好使,還無法適應?!?/p>

李想的直屬領導也換了人。去年,36歲的女領導生了二胎,“產假期間,她原本的位置就被人取代了?!崩钕雵@息,女領導的處境比自己更尷尬,“她變成小組長的角色,但公司其實沒有這個編制。”

在上家公司,李想還聽說部門總監曾揚言,“再也不給女的升職。他寒心地控訴,‘升一個就懷孕一個’?!?/p>

女性確實更容易因生育而遭遇職場障礙,李想在決定生育前就有過這種體驗。李想和丈夫曾分隔在廣州和深圳兩地工作。2020年初結婚后,李想為了和丈夫團聚,前后找了一年,面試了至少十家公司,也沒能找到一份在深圳的理想工作?!澳憬Y婚了嗎?”“現在有沒有孩子?”這是面試官永遠繞不過去的話題。李想不得不為家庭讓步,無奈地從行業內的頂尖公司“降維跳槽”。

李想的朋友、一位資深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坦言,“當我作為面試官打量已婚未育的30歲女性,會不由自主地覺得對方是隨時要生育、回歸家庭的一顆‘雷’。”

在杭州,31歲的語瑩盡管對生育懷有憧憬,卻因為生怕錯過事業風口而躊躇。今年初,當語瑩開始備孕,她一度糾結要不要把每日必吃的葉酸擺到辦公桌上,“不放在桌面,很可能忘記吃;可如果放在桌面,好像在宣告我即將生育,擔心這影響領導對我的職業能力的評估。”進行職業選擇時,關系好的前輩也帶著善意提醒語瑩,“到了生育的年紀,別去東奔西跑的部門了,不如安定下來?!?/p>

這是大多職業女性在社會形塑下的集體選擇:當事業和生育的黃金期同時臨近,女性往往不得不選擇回歸家庭,承擔育兒任務。

參加社區活動的全職媽媽

“各地延長產假的初衷是為了女性的身體健康,可這種基于性別差異的保護,反而會加重職場上的性別歧視?!痹诶钕肟磥?,如果想改變企業對孕齡女員工的偏見,政府需要出臺更多面向企業的激勵措施,“比如,給有員工休產假的企業發放更多補助,對雇傭一定比例一胎女員工的企業提供信用貸款支持,減免稅收,等等?!崩钕胝J為,還可以嘗試增加男性陪產假時長和父母雙方的育兒假時長。

面對少子化的趨勢和老齡化的壓力,歐洲各國早已是鼓勵生育的試驗場。在丹麥,夫妻二人共享分配1年的產假,其中,丈夫至少2周;英國夫妻共享52周的育嬰假;在瑞典,父母共享長達480天的帶薪育兒假;冰島則采取“3+3+3”配額制模式,即父母享有9個月的生育休假,父母各3個月,另外3個月由雙方自行分配,塑造了兩性共同育兒和平等就業的典型。

目前,中國各地已進行育兒假試點,大多省份規定,孩子3周歲以內,夫妻每年各享5天、10天、15天、20天等長短不一的育兒假。但問題是,“有的省份沒有清晰界定各類生育休假的邊界,還有的省份沒有明確生育休假是由父親還是母親使用。”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莊渝霞指出,應從單一延長產假的做法,轉向“產假+育兒假”捆綁方案,“父母育兒假首當其沖的是讓男性參與育兒,規定父親育兒休假且不可轉讓?!?/p>

莊渝霞曾勾勒出一種理想方案,即4個月產假+4個月父親育兒假(配額制)+4個月父母育兒假(捆綁獎勵),“4個月產假之外,硬性要求父親休4個月育兒假,在此基礎上推行獎勵,父親多休1個月育兒假,則獎勵母親1個月,以此類推,逐步實現0-1周歲嬰兒主要由父母共同照料的設想?!?/p>

生育成本

“晉升無望,我只想保住工作?!鄙龓淼谋Wo期只剩半年,李想禁不住憂愁自己的未來。兒子出生后,她更不敢失去工作。

李想算過一筆經濟賬,為了剛滿半歲的兒子,自己和丈夫已經投入十余萬元?!霸伦又行木突?萬,懷孕后,我就辦了京東、淘寶的會員,每天都不停地買買買?!崩钕胝f,單是買奶粉、紙尿褲、棉柔巾等一次性消耗品,每月開銷至少5000元。

“我已經很節省,追求的是性價比?!崩钕胪嘎?,在兒子3個月大前,自己幾乎沒給他買過衣服,“都是同事、朋友家孩子的衣服,寶寶成長很快,也穿不了多久。”

懷孕后不久,去年4月,李想和丈夫東拼西湊在深圳安了家,也從此背上每月2萬元的房貸。如今,丈夫的月薪都給了房貸,育兒和家庭開銷則依賴李想的工作,兩人不得不省吃儉用,“經濟壓力很大,一旦我失業,感覺生活都難以維持。”

為了緩解育兒難,李想去打聽過深圳的托育機構,“寶寶滿半歲就可以送去,但最便宜的一家一個月也要六七千元?!彼坏冒底源蛳@個念頭,“畢竟,老人能幫忙帶,是最省錢的?!?/p>

街道發放的育兒相關手冊

經濟焦慮是當代青年選擇生育的第一道攔門虎。根據育媧人口研究團隊發布的《中國生育成本報告》估算,2019年,全國家庭0-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48.5萬元;其中,浙江家庭的養育成本高達72.1萬元,僅次于北京、上海,位列全國第三。

“社會能給我們足夠的經濟幫助嗎?”李想萌生過這種念頭。

2021年,四川攀枝花市成為全國首個提供生育補貼的城市,對按政策生育二、三孩的攀枝花戶籍家庭,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,直至孩子3歲。此后,多地拿出真金白銀,加入發放生育補貼行列,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省會城市,云南省是全國目前唯一在全省范圍內統一發放生育補貼的省份。在浙江溫州市,補貼對象拓展到一孩,按政策生育一孩、二孩和三孩的分別予以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1000元、2000元和10000元。

“有補貼當然好,但現在杯水車薪?!崩钕胝f,有更多經濟狀況不如自己的家庭,“現在的補貼力度不足以鼓勵大家選擇生育。”

李想坦言,足夠的生育補貼和完善的托育、醫療服務,確實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生育焦慮,但她更在意的是,“如何真正擺脫職場中的性別歧視和家庭中不平等的育兒分工?!?/p>

(文中李想、晶晶、語瑩均為化名)

(來源:潮新聞)

關鍵詞

相關推薦